为进一步提升“新岱山人”归属感,营造全县“来了就是岱山人”的良好氛围。根据岱委办发[2019]年75号《岱山县政协“请你来协商”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要求,11月13日,县政协“请你来协商”平台就我县关注关爱“新岱山人”进行了专题协商。出席协商会的有县政协主席陈雅君、县政府副县长司徒贤存,县政协副主席赵加平、俞赛飞,县政协相关委室负责人、部分市县政协委员、“新岱山人”群众代表和企业代表。相关单位和各乡镇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陈雅君主席主持。
会上,俞赛飞副主席介绍了前期调查研究情况,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负责人分别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作了通报。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发表了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就有关问题作了现场回应。现把会议有关意见建议综述如下:
问题一:是否能在全县上下形成关注关爱“新岱山人”的共识?
目前,我县正全力加快推进“湾区明珠,自贸港城”建设,但人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末来岱山发展的首要问题和迫切问题。近几年来,岱山本地户籍人口在逐年减少,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外流形势严峻,特别是年轻一代减少比例更加明显。而在本地人口减少的同时,我县在册外来人口登记却已达到了104600人左右,与岱山本地户籍人口相比,占了将近五分之二,已经成为岱山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此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从外地“抢人大战”的现象中得到学习和启示,切实提高“留人强县”的认识,通过各种方式措施,在全县上下形成浓厚的关注关爱“新岱山人”的良好氛围。引得进人、服务好人、留得住人,使岱山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有情怀的城市。
问题二:是否能既重视人才的引进也能注重劳动力资源的招引?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引才工作一直来都比较重视,近几年在不同领域引进的各类人才,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县目前产业的发展环境,基本还是以人力密集型制造业和渔农业为主,缺少高端产业。岱山的发展离不开那些高学历、高技术和有专长的人才,更离不开大量普通的人力资源。据统计,在外来的“新岱山人”中,超过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普通劳动力,正是这些人弥补了我县一、二产业用工不足的短板,推进了我县制造业和渔农业的稳步发展。为此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关注劳动力资源的招引,不但要关注关爱人才,也要想方设法多关注关爱普通的外来劳动力,切实提升他们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让他们在岱山安居乐业,成为真正的岱山人,为岱山未来经济社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问题三:是否能进一步提升“新岱山人”营商就业和生活环境?
对外来人员来说,一个地方的生活工作环境好坏对他的去留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县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整体上来说还不错,尤其在空气质量和治安方面。但在办事、交通、购物、休闲、语言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一是在全县机关、医院等窗口单位大力推行说普通话,便于“新岱山人”更快地融入和交流。二是尽快实施滴滴网约车在我县的运营,解决出租车打车难的交通瓶颈问题。三是在吸引大型商场,高档休闲场所等来岱山落地的同时,吸引一些大众型的地方特色餐饮业、休闲业等落地,满足不同层次“新岱山人”的消费需求。四是推进主题公园、休闲广场、居民区配套公共设施等的建设,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五是强化“安居留人”,全面加强出租房屋的管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租房作用,对符合申请公租房条件的人群,增加公租房数量或以发放租房补贴的形式,促进安居。六是在各乡镇设立“新岱山人”服务机构,继续发挥好原来流管局的职能,做好智慧管理,主动服务。
问题四:是否能弱化户籍概念,让“新岱山”人享受同城待遇?
目前在岱山就业生活的“新岱山人”越来越多,涉及各行各业,部分人在岱山买了房子,生了孩子,更有些人已住了将近二十年,其实质上已是岱山人。但由于各种原因,户籍没有迁到岱山。很多如孩子入学、创业扶持、医疗保障、公益培训等政策,因为户籍的原因,都不能享受和本地人一样的同城待遇。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弱化户籍概念,进一步开放户籍限制,努力消除各类受户籍限制的政策制度和行业规定。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标准,强化“新岱山人”的常住特性,使“新岱山人”与本地居民在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如果目前同城待遇全面普及实施确实有难度,是否能以实际贡献为导向,优先考虑那些在岱山创业和工作(法人、中层骨干),并购有房子、居住一定年限以上这几个条件同时具备的人群。更多地吸引优秀人才和优秀劳动力留在岱山。
问题五:是否能在发挥“新岱山人”价值作用上多些关注关爱?
为了使各类“新岱山人”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真正成为岱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为此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一是在政治上关注关爱能多一些,增加选拔一批持有居住证、在岱山务工经商及创业创新中取得良好业绩、具有一定声望和参政议事能力强的“新岱山人”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同时把“新岱山人”中的中共党员纳入所属单位或居住地社区村党组织管理,不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二是在成长上关注关爱能多一些,尤其是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开展定期走访、政策通报、国情研修、人才进修等活动,促进人才综合成长,真正让人才愿意来、用得上、留得下、用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