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打造特色村落,助推乡村振兴”的协商纪要

作者:   发布时间:2019/8/16 16:40:50   点击数量:13417

8月初,县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 ——  打造特色村落,助推乡村振兴的专题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县政协主席陈雅君,县政府副县长郁曙军,县政协副主席赵加平、俞赛飞,部分县政协委员,部分社区、村干部及有关方面群众代表。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打造特色村落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情况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县属相关部门依托各村自然、生态、旅游、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乡村打造工作,使农村美丽度持续提升,乡村新活力不断彰显。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引领方向明确。树立全域统筹理念,力促各村建设方式、途径、内容和标准更趋合理。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护乡土风貌,委托编制全省第一个县级层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兼具特色明显、操作性强的作用。二是美丽经济态势良好。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景观农业示范点建设、规模农业发展、农村电商、民宿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目前,已打造2个创意农业示范点,已建成2个民生农业示范基地、5个景观农业示范基地、3个农旅结合示范基地,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57家,渔农家民宿191家,进一步促进了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三、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逐步推动从村容美到心灵美、从生态美到文化美,乡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后,全县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0个。

会议认为,我县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纵观岱山目前较好的几个村落,关于特色打造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特色村落规划与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特色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岱山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委托第三方编制的规划形式较单一,在挖掘当地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还不到位,没有鲜明特色;还有的村存在多重规划,实施起来无所适从。二是缺乏产业支撑,特色村落发展后劲不足。渔农村产业格局较低,缺乏一定的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后劲乏力,制约特色村落发展的资金“瓶颈”未能彻底打破,乡村建设资金难以为继。已有的乡村旅游景点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够完善,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三是特色定位不准,内涵挖掘不够。在开发建设上还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定位不够明确,特色不够明显,一味复制仿造,搞“大拼盘、大杂烩”,缺乏独特性,对海岛乡村文化传统和民俗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四是乡风文明有待进一步提高。村民主体意识不强,在特色村落打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存在着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的现象,引导管理缺乏,不同程度还有不文明现象出现。

会议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推进

科学管用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落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一是统一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议委托高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富有创意和特色、操作性强的规划,并邀请岱山各类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审视和论证,特别是要分析和挖掘各个资源村落的民俗文化特色、历史传统特色、环境风景特色、产业休闲特色,明确我县特色村落建设的目标,以规划引导,开展特色村落打造。二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进一步发挥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的领导统筹作用,通过例会制度、考核制度等机制,加强县各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协调好各个单位的各级各类项目的创建与验评,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高度,立足“湾区明珠”和“海岛花园城”建设的全局,克服行业束缚和部门视角局限,集聚力量打造我县的特色村落。三是打造样本,以点带面。统筹各个口子的专项建设资金,集中力量,加大力度,重点打造几个精品村、示范点,让个别村落先红起来,然后以点带面带动全县的特色村落建设。同时要强化监督,严格把关审批各个特色村落的建设项目,防止建了“大家都有的”,拆了“别人没有的”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农旅融合

特色村落打造应重视产业的深度融合,做到既有主导产业,又有多元化的产业融合,真正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是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利用现有本土产业,如岱西葡萄、岱东花生,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农事体验、采摘游,把农业做美丽。同时,打造特色概念,大力宣扬海岛养生、荒岛探险、有机食品等优势资源,培育休闲产业。二是致力盘活乡村闲置资产。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因村施策、分类指导、拓展村庄经营方式的要求,针对当前村民的残垣断壁,建议由村经济股份合作社牵头,成立一家村集体的房屋租赁公司,从村民那里以或租或买的方式取得房源和宅基地,然后打包联合本地银行去对外招商引资,盘活闲置房屋。同时允许把闲置国有资产给社区、村经营,所有制不变、签订协议,助推特色村落打造。三是坚持多业发展。打响海洋文化产业园品牌,培育鱼鲞、海钓产业。利用盐文化的独特旅游资源,传承和保护好岱山历史悠久的晒盐工艺,留住“乡愁”。发展民宿经济,借鉴嵊泗等其他县区经验,增强干部责任担当意识,对民宿建造审批加强政策研究。鼓励民宿规范化发展,引导低中高搭配,加强对民宿装修指导和对民宿主的业务培训,完善民宿周边配套设施。

三、挖掘乡村内涵,彰显海岛特色

突出“一村一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结合各村实际,找准定位,深入挖掘提炼乡村文化特色,通过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形成大花园建设。一是挖掘乡土文化。建立县级层面的“特色村落、乡村旅游”申报专家指导组,设立岱山海洋文化资源库,组织挖掘整理收藏地方文献,为打造特色村落服务。保护与利用岱山方言,让岱山方言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助推海岛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打造研学基地。针对国家出台的研学政策,发展研学旅行,利用我县优质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明显的海洋文化打造一个“省级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基地”,丰富我县全域旅游内涵,融合拉长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三是重视非遗文化的挖掘。非遗既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很容易变成特色产业,非遗项目可以让一个地方非常出彩,目前,我县非遗总量偏少,有的地方还是空白,东沙古镇要抓住机遇,加快非遗资源活化利用,打造“网红非遗馆”。

四、推进环境整治,促进乡风文明

打造特色村落需要各方努力,在建设打造外部环境的同时,也离不开乡风文明软环境的提升,因此弘扬新风正气,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氛围至关重要。一是提高群众文明素养。根据我县提出的“城市文明双提升”理念,以家庭为单位有效开展各种评议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提升推进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最干净最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整治村镇环境卫生,通过村民居住环境、沿街沿路环境和卫生死角盲区等整治提升,营造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村居环境。二是发挥社区、村干部作用。社区、村干部要从每个村的实际出发,主动争取政策、资金的扶持,用于推进本村环境提升。要千方百计调动村民积极性,增强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特色村落建设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发展强村富民的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村民得益。

浙ICP备09009791号-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岱山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www.dszx.gov.cn
地址:浙江省岱山县高亭镇鱼山大道681号 Tel:0580-4470665 E-mail:dszx4471896@163.com
网站管理登录    技术支持:网乐科技

浙公网安备 330921020001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