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县政协召开九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就我县小城镇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运行情况进行专题协商。出席会议的有县政协九届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委办主任、副主任、乡镇活动组联络员、部分市县政协委员及公民代表列席会议。县政府副县长司徒贤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关于我县小城镇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运行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我县自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各级要求和部署,顺利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所涉及6个乡镇于2018年底全部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整治工作优秀县,并取得全市考核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出台了《岱山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和《岱山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督查暂行办法》,并纳入年度全县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6个整治乡镇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四个平台”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后续管理力度,细化管理责任。
会议认为,我县在小城镇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落实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该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时间跨度长,问题和不足很难避免,主要表现在:
一是出台的制度需在实际管理中进一步细化。有些管理缺乏制定规范性管理标准,如线乱拉,路乱挖等;有些管理缺乏法律支撑,如垃圾分类等;有些管理缺乏多部门配合,如地下管线走廊及窨井盖等公共设施损坏等;有些管理缺乏实质性举措,如:店面招牌更换等。
二是结合文章不够深入。我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果更多在于乡容镇貌和公共设施类的项目,对于推动产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与特色产业结合不够,未能通过培育新的产业、新的业态补足原先的短板,无法将整治工作的效能最大化。
三是资金保障相对较弱。实际投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资金与上级拨付资金存在差距,导致目前各乡镇整治资金尚未完成最终结算。同时,整治后的运维资金没有明确的保障。
四是宣传工作有所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验收后,各乡镇的宣传工作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且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全民参与度不高,长效管理触角无法有效延伸。
会议建议:
一、 抓组织领导,促工作合力。
1.在抓统筹协调上促合力。要继续发挥好县整治办协调指挥、督查考核作用,落实乡镇主体责任,强化政策、队伍、技术、经费保障力度,为整治工作实现从“硬件配置”到“软件升级”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撑。
2.在抓部门协作上促合力。尤其在智慧管控上,要充分运用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成熟技术,建立健全小城镇基础数据库和数据资源中心,通过“四个平台”建设,建立规划、建设、城管、交警、环保、卫生、交通、广电、经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落实权限下放、委托授权和派驻执法等管理模式,在信息共享、执法协助等方面实现无缝衔接,不断增强后续管理力度,防止问题反弹,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断迈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长效管理轨道。
二、抓机制建设,促成果巩固。
1.在抓制度细化完善上固成效。要高度重视小城镇长效管理工作,在《岱山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和《岱山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督查暂行办法》两个制度基础上,各乡镇政府要制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运维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要集中编写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手册,制订维护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度及操作细则,严格按照“定人、定岗、定量、定责”原则实施环境整治长效管理。
2.在抓体系建设上固成效。要将巩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党建统领+四个平台+网格整治,在巡逻采集信息时加入整治相关内容,真正实现整治管理全覆盖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三、抓对标整治,促精准发力。
1.在抓产业融合上精准发力。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引领,高度重视历史人文传承和保护,编制美丽乡村相关规划。坚持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通过整治美化环境景观、丰富产业业态、厚植文化内涵,带动集镇商贸和全域旅游发展,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下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手棋”。
2.在抓突破顽疾上精准发力。坚持把消除脏乱差作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底线目标,把老百姓最关切的区域和问题作为整治工作的切入点,下苦功夫破除环境卫生顽疾,以点带线、以线扩面,逐步实现全域整治。
3.在抓舆论宣传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和网格作用,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小城镇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凝聚社会共识支持和参与整治工作;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通过聘请群众监督员等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开展“好家风”评选和“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提升民众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抓统筹安排,促资金保障。
1.在抓政策机遇上保资金。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落实长效管理的各项经费,确保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交通管理、园林绿化、雨污水管线等方面的民生支出。
2.在抓渠道拓展上保资金。探索实行市场化管理,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在用足用好政策的同时,以灵活务实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缓解各级财政压力。
3.在抓激励机制上保资金。将长效管理的督查情况将作为各乡镇阶段性工作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每季度排名通报,并纳入年终县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并根据全年督查结果,对于考核优秀的乡镇,县政府再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